海女之墓 藏在志度寺角落的神話故事蹤跡
傳聞奈良時代,中國有位唐僧曾經贈予興福寺(奈良市)三項寶物,其中兩項現今展示於興福寺的國寶館裡,但是當中的「面向不背之玉(めんこうふはいのたま)」卻不知去向。
據說這顆寶珠在從中國運送至日本朝廷時,於讚岐國(香川縣)的志度浦(即今日的志度灣)被龍王奪走。而能劇《海人(あま)》所描述的,就是這段神話色彩濃烈的傳奇故事。
從高松搭乘琴電志度線,在抵達志度之前,會經過「房前(ふささき)」這個車站。此處是《海人》的主角人物藤原不比等(ふじわら の ふひと)之子,藤原房前(ふじわら の ふささき)的出生地。這對父子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同時也是奈良時代的貴族。
《海人》的「玉之段」描述藤原不比等為了從龍王手中奪回這顆遠嫁到中國的妹妹送給他的寶珠,特地從京城來到志度浦尋找,還與天野(今讚岐市志度天野地區)的海女締結姻緣。三年後,海女在房前生下一個男孩,不比等以此地名,為子取名。
之後,不比等向海女闡明一切,並委託其代為奪回寶珠。為了取回寶珠,身為平民的海女也以讓房前成為藤原家子嗣為條件,捨命入海。這段故事亦出現在《讚州志度道場緣起》的「海女取玉緣起」這幅畫作之中。
海女雖然取回了寶珠,卻也因此喪命。為了祭奠海女,不比等在海邊立墓,興建廟宇,取名「死渡道場」。當時人們認為志度浦與極樂淨土相連接。而不比等就是基於「通往極樂淨土的海邊」這個信仰,將廟宇取名為「死渡」,也就是跨越死亡(死を渡る),獲得重生之意。
十三年後,房前來到志度為母親念誦法華經,讓母親的靈魂得以解脫,化身為龍女成佛,同時與僧侶行基為母親搭建將近千座的五輪塔與石塔,這就是今日的海女之墓五輪塔群。此外,還將死渡道場改名為「志度寺」。
神話色彩如此濃郁的傳說故事,從JR志度車站就可以感受到,因為這個車站的建築樣式,就是以海女之墓傳說中的龍王為造型。
準備前往志度寺時,位在一樓樓梯口的石碑也刻繪出海女入海取寶珠的驚險場景。
到志度寺時,亦可透過枯山水這種注重冥想的庭園樣式,在腦海裡幻想海女冒命奪取寶珠的場景。這就是位在納經所旁的無染庭(むぜんてい)所呈現的意境。
擺置在庭園內的七個石塊當中,中央帶有青苔的巨石象徵海女找到寶珠的真珠島。鋪滿整個庭園的白沙,代表波濤洶湧、彷彿隨時會將海女吞噬的海浪。特別需要留意的是,七個石塊當中有兩塊藏在中間那塊巨石後方。傳聞海女在與龍神拼死決鬥之際,為了保護寶珠,因而劃開胸口,將寶珠藏於身內。這樣的舉動讓海女因而身受重傷喪命。而藏在巨石後方的兩個石塊,正代表海女為不比等取回的寶珠。
如此淒美的故事,固然賺人熱淚。但就史實而言,藤原房前的母親並非《海人》這部能劇中所提的志度海女,而是在當時頗具勢力的貴族,蘇我氏的蘇我娼子(そが の しょうし)。但是在《日本書紀》等史料當中,卻幾乎找不到與蘇我娼子有關的記述。
姑且不管真正的史實究竟為何,《海人》這齣以母親犧牲性命,求得兒子日後繁榮富貴的故事為主軸,同時添加因為念誦訴求人人均能成佛的法華經,就算是女人也能成佛等宗教色彩的能劇,讓這個人煙稀少的海女之墓多了一些扣人心弦的感人故事。與其執著闡明史實,如此傳說故事反而能加深人們對於志度寺的印象,在參拜海女之墓時,也不會走馬看花,一知半解,而靜坐在無染庭冥想時,更是為故事所表達的親情所感動。
INFORMATION
交通:琴電志度站或JR志度站,出站步行約10分鐘
- 地址:〒769-2101 香川県さぬき市志度1102
- TEL:+81-87-894-0086
- Web:http://www.88shikokuhenro.jp/kagawa/86shido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