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古堡的近代文化遺產 豐稔池堤堰

受到地形的影響,香川縣自古以來雨量稀少 、河川短小湍急,為了提供農業用水,興建了大量的蓄水池以灌溉農田。在觀音寺市大野原町的豐稔池堤堰興建之前,當地居民飽受乾旱之苦;1893年與1894年發生的兩次大乾旱,更凸顯出興建近代化蓄水池的重要性。

主導水壩興建工程的香川縣政府在擬定計畫時,提出了在柞田川(くにたかわ)上游攔截河水的方案。1926年,在工學博士佐野藤次郎(さのとうじろう)的指導下,當地的農家組成了施工團隊。這些以農為本、缺乏工程經驗的農民特地利用晚上空閒時間參加講習,只為了學習土木技術,好協助工程能順利進展。這座長145公尺、高30公尺的石砌水壩在眾人的同心協力下,僅花了3年8個月的修築時間、於1929年完工,不僅解決了當地的灌溉問題,蓄水量在香川也僅次於弘法大師修建的滿濃池。

完工的蓄水池原以所在地來命名,稱為「田野野池」。在完工之際,香川縣大內郡(現為東香川市)出身的大藏大臣三土忠造(みつちちゅうぞう)到此視察時,基於「希望這座蓄水池能為苦於乾旱的大野原農地帶來豐稔」的期望,將其改名為「豐稔池」(ほうねんいけ)。

豐稔池完工後,多達159萬立方公尺的蓄水量滋潤了下游流域將近530公頃的水田,為此處的農家帶來豐收。

豐稔池堤堰動工當時,日本絕大多數的水壩都是沿襲古法以土石搭建,然而大野原這一帶並沒有適合營建水壩的土壤,因此採用了當時在日本剛起步的混凝土來澆築水壩。

建築水壩本體時,使用的是採自當地的粗石與砂漿混成的混凝土,動員將近15萬人,利用馬車與牛車將在山谷挖掘的石材、在豐濱及海岸寺海邊採取的沙子運送至工地。儘管這支施工團隊的成員幾乎都是毫無土木工程經驗的門外漢,卻無人在施工的過程中因此犧牲性命。

在水壩的搭建過程中,發現基礎岩盤比料想的距離還要深,佐野藤次郎因而變更工程,採用在當時堪稱最新理論的連拱壩來興建豐稔池。

拱壩是水壩型態的一種,用來擋水的壩體呈圓弧狀,搭建時使用的混凝土較少,所以線條細薄。不過壩體必須凸面朝向上游,凹面朝向下游,如此才能將水的力量分散於水壩兩側。

將數個拱形壩面與壩垛相連在一起的水壩稱為「連拱壩」,當壩面迎水時,便可將水壓疏散至壩垛上。

日本現存的連拱壩僅有兩座,一座是擁有2個拱形壩面的雙拱壩大倉水壩(位於宮城縣,1961年竣工),另外一座就是豐稔池堤堰。不同的是,豐稔池堤堰的拱形壩面多達5個,也是日本現存最為古老的石砌連拱壩 。如此獨特的造型,以及無以衡量的建築價值,讓豐稔池堤堰在2006年被納入日本政府指定的國家重要文化財,2010年還被農林水產省評選為蓄水池百選之一,同時也是日本近代遺產百選 、四國八十八景之一。

1994年,隨著時間老朽的豐稔池堤堰在維持形狀與景觀的前提下進行修補工程,周圍環境也一併整頓,此處除了蓄水功能之外,也搖身成為平時適合散步、初夏可以觀賞洩洪奇景的遊水公園。

一旁的紀念碑娓娓道出豐稔池的歷史以及平成時期的修補過程。

朝山林間走去,可見修補時被撤除的舊水閘保管在一旁。

沿著小路往壩頂走去的途中,還會經過昔日儲藏火藥的火藥庫。

位在壩頂旁的豐稔池碑記載了這座水壩的營造經過與相關技術人員,周圍還刻上了象徵五穀豐饒的稻子、小麥與鳥兒。上述的舊水閘、火藥庫與池碑三處與豐稔池堤堰一樣,都是國家重要文化財。

氣勢磅礡的豐稔池宛如一座佇立在山谷之間的中世古堡,每當夏季洩洪,都會吸引不少遊客在前方的豐稔池遊水公園欣賞壯觀的放水奇景。縱使交通略為不便,但對於喜愛土木工程遺跡的人而言,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景點。

INFORMATION

交通:從JR觀音寺站搭乘計程車約25分鐘、搭乘公車約一小時。
從JR觀音寺站搭乘社區巴士「五鄉高室線」至「田野々」站下車(上車時請先告知司機欲前往「豐稔池」)。公車班次一日只有兩班,需留意時間。公車時刻表請參考連結

地址:〒769-1623 香川県観音寺市大野原町田野々1050
費用:免費
公休日:無
TEL:+81-87-523-3943(觀音寺市文化財保護協會事務局)
WEB:https://www.city.kanonji.kagawa.jp/soshiki/21/334.html
Wi-Fi:無
語言:日語